鯉魚潭簡介
鯉魚潭以發展山岳湖泊型休閒露營渡假為目標,整體規劃也結合了池南森林遊樂區。主要遊憩據點有:銅門、龍澗、鯉魚潭風景區、池南森林遊樂區。
鯉魚潭成形原因
在大地的構思上,鯉魚潭是荖溪與白鮑溪愛恨交織的結晶,他倆曾經纏綿,也曾經掠奪,「如今明潭依舊在,遺跡何處尋?……」地質學家李思根教授柔情描述鯉魚潭多采多姿的形成史。鯉魚潭形成過程粗分成四階段,分別是襲奪前地貌、前期襲奪、後期襲奪以及鯉魚潭形成,下述的過程說明,會分別沿用到一些地質學名詞,若有不清楚處,請看附注的名詞解釋。
襲奪前地貌
尚未發生河川襲奪之前,荖溪與白鮑溪各為古銅蘭溪的支流,匯集後向北流入木瓜溪,另外,古平和溪是花蓮溪的支流。
前期襲奪
花蓮溪支流古平和溪,因為地勢比木瓜溪河谷低,古平和溪向源侵蝕,切穿分水嶺,襲奪了古銅蘭溪和白鮑溪,在今日的重光附近,形成擋水灣,造成河道下切,古銅蘭溪的部份河段成為反流河。
後期襲奪
反流河繼續向北侵蝕,這次則襲奪古銅蘭溪的另支流荖溪,在現今的池南森林遊樂區東北方形成襲奪灣,荖溪折向東南,與古銅蘭溪、古平和溪混合形成今日的荖溪,而池南以北的古銅溪已成斷頭河。
鯉魚潭形成
古銅蘭溪因襲奪成為斷頭河後,水量減少,無法沖刷北方文蘭溪所挾帶下的泥沙,乃在今日鯉魚潭的北方形成沖積扇,逐漸堰塞河道,舊河道積水成湖,鯉魚潭終於形成,因此,鯉魚潭乃是典型的堰塞湖。
鯉魚潭附近的地形景觀
搶水彎:荖溪橋下的河道呈東南折,具峽谷形態,是白鮑溪與荖溪襲奪後,所呈現明顯的搶水灣地形荖溪橋下搶水灣景觀。
環流丘:古平和溪與白鮑溪間河川襲奪後,流量增加,曲流頸切割成環流丘,在今日的重橋及荖溪橋附近形成環流丘。
河階地:古平和溪與白鮑溪間河川襲奪後,荖溪橋下水口因靜態回春,急速下切,在重光造成三處河階,荖溪與白鮑溪間的河川襲奪則在森林公園及文蘭國小形成河階。
沖積扇:古銅蘭溪遭白鮑溪襲奪成為斷頭河後,水量減少,已無力沖刷文蘭溪挾帶而下的泥沙,堆積物堰塞舊河道,在鯉魚潭的北方形成沖積扇。
附注:
地理學名詞解釋。河川襲奪一詞,指的是在河流發育過程,相鄰兩條河,由於側蝕或向源侵蝕的關係,「低位河」越過分水嶺,搶奪走「高位河」上游集水區,該現象簡稱搶水。搶水的低位河稱為「搶水河」,被搶的高位河上游稱為「改向河」,失去源水的高位河剩餘河段則稱為「斷頭河」。
<攝影.整理:寄籬人>2007
資料來源:
鯉魚潭遊客服務中心裡的旅遊導覽看板。
太湖船一曲,作詞者吳文良,作曲者洪小喬。
地理學名詞解釋,維基百科全書。